太阳成集团tyc234cc潘辉教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福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发言

发布时间:2024-01-16浏览次数:10

1月15日,太阳成集团tyc234cc教授潘辉作为福州市政协委员,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福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代表市政协的人口资源环境委,发表了《打造大樟溪文化遗产廊道,推动沿线历史文化遗产活化保护》的现场发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023年10月,福州获得了首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城市可持续发展就包括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等方面。

潘辉教授认为,大樟溪是闽江下游最大的支流,目前在福州各级规划的定位上,大樟溪的主要战略定位为“风景旅游道”,对大樟溪沿线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认知尚不充分。事实上,大樟溪沿线的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十分有必要进一步推动沿线的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与保护活化工作。

在发言中,潘辉教授分析了大樟溪沿线历史文化资源现状:

一是以古厝为代表的建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大樟溪沿线不仅有优美的风景,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经过普查,大樟溪沿线至今保留了传统建筑2080栋、文物保护单位196处,另外还包括桥梁码头、池塘井泉、碑刻石刻等众多历史遗存。

  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地方民俗丰富多彩。大樟溪沿线有虎尊拳、椽板龙、张圣君信俗、方庄龙舟制造技艺、永泰李干传统制作技艺、闽侯角梳制作技艺等,还有以永泰为主特有的契约文书文化,同时还是航运历史文化承载地。

在谈到存在问题与不足时,潘教授认为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大樟溪历史文化资源价值认知不足。目前尚未充分挖掘福州段大樟溪廊道的潜在综合性资源价值,对沿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阐述不多。二是大樟溪自然旅游禀赋与历史文化遗产统筹不足。大樟溪廊道众多的旅游项目呈散点布局,与历史文化资源缺乏统筹联动。尚未发挥大樟溪作为综合性遗产廊道的水运文化、历史文化以及空间区位等价值。三是对沿线众多古厝活化利用不足。大樟溪沿线虽然古厝众多,但被活化利用的古厝很少。我们调研后发现,绝大部分古厝是居住建筑,占比为95%。沿线绝大部分古厝长期闲置。并且,沿线古厝多为木结构或土木结构,如果没有长期使用及维护,则会面临垮塌风险。

最后,潘辉教授对推动大樟溪沿线历史文化遗址活化保护提出了三点对策建议。

首先,要站在打造大樟溪文化遗产廊道的高度看待沿线文化遗产的活化。需要梳理沿线的古厝、庄寨和古驿道遗存,优先修复和利用价值较高的传统建筑,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形成历史物质文化廊道。梳理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重塑非遗文化遗产廊道;梳理沿线的自然旅游景区,打通自然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在时空维度与旅游线路上的联系,增强自然旅游廊道的文化价值;打造大樟溪水上游览路线,优化水陆旅游交通体系,重构水运遗产廊道。从而强化大樟溪作为福州都市圈内综合性遗产廊道的不可替代性优势。

其次,要结合旅游事业发展,充分利用大樟溪沿线古厝。打造乡土博物馆体系助力古厝保护活化,充分利用沿线古厝资源构建不同类型的非遗乡土博物馆体系;建设传统建造技艺研习示范基地。如以古厝修建技艺等,吸纳和培育持续在地的传统工匠队伍,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工匠传承体系;开展城乡旅游服务助力古厝保护活化。可以结合文旅发展做好“服务大樟溪文旅的古厝活化线路”,如游客驿站、大众茶室等。还可以结合数字保护技术,实现古厝保护与旅游发展的有机结合。

第三,要谋划共同缔造机制,实现“以用促保”。健全社区参与及村民参与机制,激发内生动力。进一步完善社区志愿者机制、古厝理事会制度,引导村民形成对于沿线历史文化资源的内生性保护热情;创新参与方式,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福建省闽台乡创乡建政策,也可以建立大樟溪廊道历史文化资源修缮志愿者队伍,因地制宜落实古厝、古树名木的认领及认养制度。扩大社会参与力量,引导多方主体共建共治共享,创新参与方式,实现“以用促保”。



(太阳成集团tyc234cc 通讯员 叶榕欣)